27. 新印度神(故事來源):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係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印度河文明,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白印度人南遷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文化融合後,印度河流域文明從印度河流域擴展至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南印度文明融合。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
公元前四世紀之前,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出現——《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在這裡,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弱,印度神話基本上恢復了其最初的體系。
拉克什米(天城體:लक्ष्मी, IAST: Lakṣmī),意譯為吉祥天女、大功德天或寶藏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幸福與財富女神,傳統上被認為是毗濕奴的妻子。她的稱號很多,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是「室利」(Śrī)或「摩訶室利」(Mahāśrī,摩訶意為「大」),即「功德」、「吉祥」之義。
吉祥天女也是佛教的護法神,金光明經中有大吉祥天女咒,這也是佛教徒日課中念誦的咒語。
印度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主要城市斯利那加即意為「吉祥天城」(斯利,吉祥天女之名;那加是那加啦的簡稱,意為城市)。
關於吉祥天女的出生,有幾種不同說法。毗濕奴往世書認為她的第一次出生是作為梵天之子婆利古(或譯為苾力瞿)仙人的女兒。但更早的神話只認為她生於攪乳海。這個故事的情節大致如下:天神(提婆)與阿修羅聯合起來攪乳海,以望獲得種種寶物。他們用曼陀羅山作攪棍,蛇王婆蘇吉作攪繩,最後攪出了各種寶物,包括不死仙露、酒女神、月亮和吉祥天女等。這時那羅延(即毗濕奴)變身成一個美女,把眾阿修羅迷得魂不守舍,天神們趁機喝光了仙露。阿修羅中只有羅睺眼尖手快偷喝了一口。在瓜分寶物時,毗濕奴要了吉祥天女作妻子。此神話出現於史詩摩訶婆羅多,後來又被往世書複述。在往世書的傳說中,吉祥天女總是與毗濕奴相聯繫。當毗濕奴下凡時,吉祥天女就化為他在人間的配偶,如羅摩與悉多、黑天與艷光等。甚至當毗濕奴化身成侏儒時,吉祥天女也化身成他腳下的蓮花。但是在摩訶婆羅多的附篇訶利世系中,吉祥天女被認為是愛神伽摩之母,而伽摩的父親按吠陀和鷓鴣氏梵書的說法是達磨。
吉祥天女的形象通常是一位美麗的女郎,有四隻手臂(有時兩隻),兩手持蓮花(象徵吉祥),兩手拋灑金錢(象徵財富),身邊有數隻白象(通常為一對)相隨。她的稱號非常多,除室利以外,有乳海之女(Kṣīrābdhi-tanayā)、蓮花(Padmā)、因低拉(Indirā)、世母(Loka-mātā)等。
在印度,崇拜吉祥天女的最主要活動是印度教的第一大節日排燈節。
樓陀羅(梵文:रुद्र,Rudra),又譯為魯特羅,印度神話中司風暴、狩獵、死亡和自然界之神。他還擁有三目(Tryambaka)、獸主(Paśupati)、射手(Śarva)、大天(摩訶提婆,Mahādeva)、荒神(Ugradeva)、十一面荒神(Ekadaśa-Rudra)等稱號。
他的外型是褐色皮膚,著金色裝飾,有髮辮,手持弓箭,被視為破壞神濕婆的早期型態或別稱。他在暴怒時會濫傷人畜;他又擅長以草藥來給人治病。其名意為「狂吼」或「咆哮」。
樓陀羅為吠陀時代婆羅門教信奉的月亮神系諸神之一,在吠陀時代後期,樓陀羅改良成為濕婆,升格並取代月亮神系的神祇伐樓拿,成為主神之一。
毗濕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譯為毘紐笯、毘濕紐、維濕奴、維修奴,其他稱號有訶利(Hari)、幻惑天王、那羅延,佛教稱為那羅延天或遍入天,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創造」、濕婆主掌「毀滅」,而毗濕奴即是「維護」之神,印度教中被視為眾生的保護之神,其性格溫和,對信仰虔誠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的世界,印度人大多信仰濕婆和毗濕奴。
毗濕奴的坐騎為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女,印度教的毗濕奴派(Vaishnavism)專門供奉他,全印度有1000多座廟宇。
毗濕奴經常以象徵著無窮、無限的深藍色皮膚的相貌出現,擁有四隻手臂,並騎在神鳥迦樓羅或坐在蓮花上。四支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善見神輪、法螺、蓮花,以及金剛杵。另一常見的形象,則是毗濕奴橫躺在千頭巨蛇「舍沙」(阿難陀龍王)身上,從肚臍中長出來的蓮花誕生出創造神梵天,而吉祥天女則隨侍在身邊。
毗濕奴作為保護者和維持者擁有許多化身,化身的種類和數量在不同的資料表現不同,其中最著名的十大化身,分別是:
魚(摩蹉),從洪水中救出人類始祖摩奴;
龜(俱利摩),眾神攪乳海時作為攪棒曼陀羅山的底座;
野豬(筏羅訶),從海中拱起沉沒的大地,殺死魔王金目;
人獅(那羅希摩),消滅魔王金床;
侏儒(筏摩那),三大步跨越天地,從三界中趕走魔王跋利,只把地獄留給他;
持斧羅摩,三七二十一次殺光人間侵犯婆羅門利益的剎帝利;
羅摩,誅殺十首魔王羅波那;
黑天,消滅那伽之王迦梨耶、提奴迦、波羅蘭缽妖怪,擔任阿周那的御者;
釋迦牟尼,引誘惡人,使其自墮地獄;
迦爾吉(白馬),在這個「爭鬥時」結束之際毀滅罪惡的世界。
蘇摩(梵語:सोम)是早期印度婆羅門教儀式中飲用的一種飲料,得自於某種至今未知的植物(或真菌)的汁液。在伊朗的拜火教中有一種完全對應的飲料,稱為「豪麻」。這兩種飲料的來源是相同的,來自早期雅利安人的文化習俗。在梨俱吠陀的一些頌歌中,蘇摩被人格化,成為代表這種飲料的神祇的名字。因此吠陀中的蘇摩一詞既可指飲料本身也可指主管該飲料的神。梨俱吠陀中有大量頌歌是單獨獻給蘇摩的,其數量僅次於因陀羅和阿耆尼。有一首關於婚禮的頌歌是講到他與蘇利亞(娑維陀利或蘇利耶的女兒)的婚姻的。後來,蘇摩的形象進一步人格化,成為月神的一個別名。在梨俱吠陀里,眾神尤其是因陀羅和阿耆尼經常豪飲蘇摩汁,以增強他們的神力。
雖然中文文獻經常將這種飲料翻譯為「蘇摩酒」,但嚴格說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蘇摩是一種酒精飲料。比較準確的名稱是「蘇摩汁」。印度神話中真正的酒女神是伐樓尼,水神伐樓拿的配偶。
梵語和阿維斯陀語中的蘇摩(豪麻)一詞來自原始印度-伊朗語詞根*sav-,「擠,榨」。所有文獻都表示,這種飲料是某種植物的根或莖榨出來的。到底是哪一種植物,學術界尚未達成統一的看法。早期的一些意見認為伊朗拜火教徒仍在使用的豪麻汁就是原始的蘇摩,其配方至今未變;但更多研究者反對這種看法。關於蘇摩究竟是一種麻醉劑、興奮劑還是致幻劑,也沒有達成一致看法。